从人类历史高度看,城市是文明成熟的标志之一。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其核心目标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正在上演着一场深刻的城市变革。我国开启的城市更新战略,正是这场变革的重要体现。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再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往往是依靠“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和“大拆大建”的物理空间重构来实现的。这种模式下,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带来短期的经济繁荣和城市面貌改变,但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比如城市的历史文脉被割裂、社区网络被瓦解、特色被同质化消解等。与此不同,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城市物理空间扩张或拆旧建新,而是通过对城市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城市更新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功的城市更新是一个多方共赢、精细设计、长期运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创造更多的GDP,而是为了提升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整体魅力。从“旧城改造”到“城市更新”,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更新不再是简单的拆了卖地,而是从“开发方式”转向“经营模式”,强调长期运营和可持续收益。城市更新不再是单纯的住房改善或商业开发,而是从“单一目标”转向“综合目标”,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的综合平衡。强调渐进式和包容性,从“大拆大建”转向“有机更新”,更加注重微改造、绣花功夫。
人是城市的核心要素,不断改善人的生活品质是城市更新的动力源泉。《意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为此,要一体化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优化社区和城区建设,补齐完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价值。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已近极限,“摊大饼”式扩张难以为继。城市更新通过对存量低效用地的再开发,释放土地经济潜力,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培育新经济动能。将废弃的工厂、仓库更新为科创园区、文创基地、商业综合体等,为创新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优质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有效投资。城市更新涉及基础设施、房地产、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能有效带动投资,促进建材、家居、消费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文化特色。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往往存在破坏城市历史文脉,造成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城市更新须处理好历史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关系。保护好历史遗产。许多老城区蕴含着珍贵的历史街区和建筑。城市更新强调“有机更新”,避免大拆大建,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留住乡愁和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位。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植入现代设计理念,让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品牌,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辨识度。
践行低碳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往的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往往导致资源能源大量消耗。面向未来,城市更新要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这意味着城市更新应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更新过程中,推广绿色建筑,鼓励采用节能建材、绿色建筑标准,降低建筑能耗。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增加公园绿地、口袋公园,改造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如暴雨、热岛效应)的韧性。鼓励绿色出行,通过重新规划街道,完善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步行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更新不是一个单纯的工程建设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治理项目。更新过程需要协调政府、业主、市场、社会多方利益,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应用好智慧技术。在数字化时代,城市更新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运用新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让城市更智能、更便捷、更人性化,比如部署智能安防、智能停车、智慧社区等数字化设施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李包庚)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